365体育

图片

[江南晚报]“更难就业季”里诞生的无锡奇迹——5名高职毕业生起薪六七千元

发布者:魏艳发布时间:2014-08-11浏览次数:386

 

《江南晚报》  2014811 A2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27万人,比2013年“最难就业季”里699万人还要多,因此有了“更难就业季”的说法,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平均起薪最高的上海也不过3241元。但昨天记者了解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管控工作室走出的5名毕业生起薪则拿到六七千元。普通高职院校的大专生,为何能得到这般令人羡慕嫉妒恨的薪酬?

 

  亮点:企业主动来找他们,起薪高过本科生

 

  前不久,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自动化专业教师刘志刚到南京出差,去“安抚”正在参与创维电冰箱制造执行系统MES项目的5名应届毕业生。他们当中的王建强、周忠辉和王美波均为生产自动化2014届毕业生,目前被上海一家数字化管控企业录取,月薪7000元,且不需要经历实习期,而同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月薪只有4000元左右。另外2位物联网专业毕业生也已与无锡某企业签订协议,月薪6000元左右。

  “项目要到7月底才能结束,1500/的补贴显然没有六七千的工资诱惑大,而且企业也等着他们去上班。我去一趟,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也让他们定心一下。”原来,这5名应届生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作为一个团队去南京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刘志刚自豪地介绍,这5名学生都没有主动找过工作,早早地被企业“抢订”一空,“虽然是大专生,但是不管是技术还是与企业沟通,我都很放心。”

  刘志刚介绍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管控工作室成立3年多以来,从这里已经走出30多名毕业生,纷纷被企业高薪聘走,常常是刚升上大三就有企业来“下单”,供不应求。

 

  模式:专科、本科、研究生共聚一个工作室

 

  从南京回来后,刘志刚又一头扎入了数字化管控工作室,那里还有十几名“嗷嗷待哺”的学生,假期主动留校“充电”。来自泰州的金鹏来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一学生,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很多学生用来旅游或回家休息,而他和其他几名同学则潜心学编程,“这是课程安排里没有的,刘老师让我们自学,虽然刚开始有点难,但相信以后我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会很强。”有了刘老师规划好的路线,金鹏来对未来充满信心。

  正在和同伴讨论问题的王斌是来自江南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研一学生,在导师的推荐下,他和另外2位同学利用暑假来到刘志刚的工作室,和这里的高职本科、专科同学一起学习软件编程、信息化管理等专业知识,“我们对这方面知识很感兴趣,这里的智能工厂里有数字化管控技术中心,做出来的东西可以拿到那里进行验证。”

  这个聚集着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学生的团队,要利用晚上、假期等空余时间学习与专业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刘志刚为他们精心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第一梯队夯实基础,做好技术储备的同时广泛涉猎; 第二梯队注重“演习”,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参与一些简单的项目; 第三梯队进入实战,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他告诉记者,这批学生的学习进度很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在一起,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思考问题,而专科同学的动手能力强。”

 

  发展:未来尝试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识

 

  说起成立工作室的起因,刘志刚表示,自己在华为公司工作了5年,很清楚生产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数字化管控,这就要求人才拥有软件专业背景知识,因而,交叉学科是必然趋势。在参与学校智能工厂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刘志刚也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而更加青睐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爱琢磨的刘志刚开始了他的实践,2011年成立工作室,当他在课堂上将自己做过的企业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并有意传输交叉学科理念时,一些求知若渴的学生聚集到身边,“能吃苦”、“有自己的努力方向”是进入数字化管控工作室的门槛。刘志刚大胆采用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小小的工作室像个企业一样运行,每位学生要定期制作PPT,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遇到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刘志刚便汇总起来,联系相关企业人员,通过讲座的形式答疑解惑。效果也很明显,自动化20971班的韩效坤毕业后进入江苏锡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年内成长为企业最年轻的项目经理,而普通学生至少需要56年时间。

  比起高薪工作,刘志刚更希望数字化管控工作室里能走出一个创业团队,他介绍,现在正在筹划创业,马上将有一个学生成立的公司,是针对家电行业提供自动化和信息化解决方案,“他们有交叉学科背景,加上出色的综合素质,创业也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下一步,刘志刚还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延续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再加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希望每几届就能培养一个创业团队。(晚报记者 谭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