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

图片

[江南晚报]钢丝善行团来锡传播“微慈善”

发布者:魏艳发布时间:2013-12-17浏览次数:373

 

本报记者电话采访“1起捐、全民慈善”发起人钢子
《江南晚报》 2013年12月14日 A4版
 
    关注网络慈善的人,应该都知道“钢丝善行团”这个组织。它是由神秘的匿名者,微博认证ID“钢子”所发起、组织。由他发起的骑行中国活动,第二季11月23日在长沙发车后,又开始了一波“寻钢丝·行救助——钢丝善行团全国万里行”活动。前天晚上,钢丝善行团抵达无锡,每到一处都引起锡城市民的关注。无锡的“钢丝”们也应邀参加了现场活动。
    著名肺移植专家、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首次透露,自己也是钢丝善行团的一员。钢子已经帮助过在无锡治疗的5名肺移植病人,为其中一位病人一次性捐助了20万元。
 
90后美女铁骑一路到无锡
 
    昨天上午近10点,3辆拉风的摩托车驶入市人民医院,后面还跟着4辆汽车,钢丝善行团来了!90后美女黑小思是钢丝骑士领队,一路摩托从北京开到无锡,很是让人钦佩。
    “前阵子许多地方都是雾霾天气,能见度特别差,很多人都尽量不出去了,我们还在路上。”领队林纳森介绍,这次钢子因重感冒没有来锡,但大家都很佩服他。“在我们心里,钢子就是一名普通大哥,他会因为一个毫无关系的孩子生病去世而大哭。”林纳森告诉记者,“钢丝”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有些人,像黑小思甚至是为了做公益卖掉了公司。大家结成这个团体,就是为了宣扬“慈善纯公益1起捐”的理念鼓与呼。
 
现场探望重症肺病患者
 
    在市人民医院心肺病房,27岁的安徽小伙许巍躺床上吸着氧气,正等待着肺移植手术。许巍是一名退伍军人,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这次钢丝慈善团到无锡,许巍幸运地成为无锡地区唯一一个受助患者。队员们为许巍送上了爱心款,如果他最终能幸运地成为救助对象,将在新浪微公益上为他进行全国性募捐。“你一定要好好配合医生治疗,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看着许巍当兵时的照片,在场的队员们眼睛有些湿润了。
    陈静瑜告诉记者,他和钢子的结识缘于微博,他常将患者的求助信息发到微博里,引起了钢子的注意。这两年里,钢子救助了这里的5名肺移植患者。
 
“钢丝”拥趸:每天坚持捐一元钱
 
    林纳森介绍,“钢丝”的加入门槛较低,只要在新浪微博微公益捐赠一元钱,就能获得爱心捐赠的流水号。因此,要了解哪个具体区域的“钢丝”数量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无锡的“钢丝”有多少无从知晓。
    据了解,在钢丝善行团抵达无锡前,就有本地的“钢丝”通过微博知晓行程,主动和他们对接。在本报的牵线下,前晚善行团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演讲。本地“钢丝”燕姐特意赶到现场,和学院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的侄儿出生于1990年。16岁时,这个1.92米的小伙子身上出现很多小出血点。送到医院检查,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当晚就住进了无菌病房,再没出来过。燕姐一家虽然有兄弟姐妹,家境不错。但很快就发现工薪阶层,根本挡不这样的恶病。只能将房子卖了,依然无法挽留住这个孩子的生命。
燕姐第一次献血时已50多岁,“因为侄儿的病,我才知道血源多紧缺。”如今她坚持每隔半年献次血,准备献到60岁。在看到微公益捐助的项目时,燕姐觉得这是为自己的爱开了一扇窗。她坚持每天捐一元钱,至今已经捐了172天。“这一元钱不多,但每天坚持捐一块钱,能成就我们一辈子做好事。”
    80后妈妈汪小姐也是“钢丝”一员。经常刷微博的她,看到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她看不得可怜的小孩插着氧气,父母绝望的眼神,就加入了爱心妈妈群,经常帮助有病痛的孩子。每次有孩子遇上危难,群里的爱心妈妈都会向钢子求助。爱心妈妈顺理成章地集体成了“钢丝”。
 
连线钢子:我本人也是“钢丝”
 
    钢子身为“1起捐、全民慈善”发起人,也是钢丝善行团创始人。他隐身在匿名的网络ID背后,捐款不留真名。昨天,记者辗转通过电话采访了他。电话那头是个憨实的大男人的声音,带着粗线条的随性。“我就是一农民,真的。”对于钢子本人,他不愿多谈,“就是特别普通的一人”。不过是到了“轻松拿出一块钱”程度的人。
    他不记得个人捐出多少金额,“今年可能得有1000多万吧。基本上每年大概这个数”。他也不记得帮助过多少人,“人得救了就行,我们转向下一位有需求的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微博捐款超百万的人,被网友亲切的称为“补齐哥”,即在一些新浪微公益救助项目中将所差的款额全部补齐,以致网友们被他纯粹的爱心捐赠所感动,组成了“钢丝善行团”。
    钢子强调,所谓的“钢丝”,并不是钢子的粉丝,他自己也是“钢丝”。“钢丝”是硬度、柔韧兼具,助人向善。记者特别提及恶意骗钱,他回答“确实有,但极少”,他说还有人骗到钱又后悔了,又把钱还回来了。对此,他并不在意。
    钢子说,“人不在于多富有,只要有这颗心。”眼下,他正在着手准备个人捐赠2000万元,注册全国性的非公募基金。基金会注册成功后,永不募捐,善款都由其个人捐赠,只是号召社会公众“1起捐”,每天拿出1元钱,鼓励一年内捐出300天,支持所有行善救人的公益慈善机构,监督第三方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地执行救助项目。“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一些人站在马路上,看到迎面走来的人都会想起,这个人可能是救过我的人。”(晚报记者 皓子 吉可 文/摄)